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经疏部
妙法莲华经玄赞 (20卷)〖唐 窥基撰〗
---经疏部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弥勒(至)而有此瑞。

赞曰。第六大段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文段有三。初弥勒示相怀疑。次众人实生心惑。后慈氏双申两意。发问先因弥勒道满当主。因成现世。逢缘不少植业良多。岂复睹豪光而不知。观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发问以警群情。故名弥勒示相怀疑。

众人以根地人下不测大圣之征祥。观外相以疑生故名众人实生心惑。

弥勒挟自他之两意发问文殊一人。征先所由故为第三段也。初中有四。一牒瑞征因。二举奇询答。三推功上德。四谦己方陈。此初文也。妙用无方曰神。神通转异名变。外应群物立以瑞名。瑞即信也符应也。此问放光有何符应。所以牒说因以为问。

经。今佛世尊(至)谁能答者。

赞曰。此举奇询答。牒随顺威仪住以为问。入三昧。三昧理深名不可思议 动地雨华名现希有事 或雨华.动地.放光.远照.外应物机皆名神变 牒瑞征因所摄 唯入三昧名为希有事 谁能答者询访答人。

经。复作此念(至)我今当问。

赞曰。文殊师利等推功上德。我今当问者谦己方陈。文殊师利道果久成。示居因末绍佛法王之位。独得法王子名。已曾亲近得遇良缘。供养诸佛深植德本。进财进行名供养故。文殊师利住第四依供养八恒。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恒河沙佛故。必应见此希有之相。谦己不知。

我今当问。论云问于一人多人欲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心多未了疑出多人。解在非多答唯在一。论云示现佛与弟子互相随顺。证.说等法皆不相违。为现大相因故者。大相谓所说妙法。因谓神变。今现瑞相为说之因。又大相者即现瑞相。瑞相即因。与所说法为因故。又因者所以。问现神变等大相之所以也。何故唯问文殊不问余人。有二法故推于文殊。一现见诸法文殊证知诸法故。二离诸因缘自心成就彼法故。谓文殊师利离诸构画。及离比知并从他闻之因缘故。所以推之。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事非一故名为彼彼。如彼事现没住灭。所见六趣众生现在彼生死中没名为现没。所见佛.法.四众.并诸菩萨。现在彼住名为现住。见佛入涅槃。并为起塔。现在入涅槃故名现灭。所见七事无不摄尽或住即现在。灭即没无。见入涅槃并为起塔名灭没。所余五事皆名现住。论以文殊能记彼事。是故问之。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谓彼所修作法。此有二种。一福德二智慧。内德满也。因成就者谓一切智成就。缘即放光.雨华.动地。外德满故。重复释言因者相也。谓现大瑞相此因。之果者谓所说大法。文殊外因既满内德复圆。故能知佛亦说妙法果。故今推问。

经。尔时比丘(至)今当问谁。

赞曰。众人实生心惑也。是佛光明牒说因放光。神通之相牒威仪中雨华.动地。外相众人共睹。所以牒之生疑。入定非众所知所以不牒为问。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测知佛之入定。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处以生疑。故不问也。

经。尔时弥勒(至)文殊师利言。

赞曰。下第三段双申两意发问先因。有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此初双申两意。

经。以何因缘(至)国界庄严。

赞曰。此后发问先因。而有此瑞总也。神通相者牒威仪中雨华.动地。放光明等牒说因也。弥勒挟自.他以为问。睹外瑞而共同故。双牒瑞以生征。不牒入定以为问。外人不疑入定。下亦不颂入定故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论总解经意云。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示现为化四众.六趣众生。所现秽国及净妙国土。无烦恼众生住处。为化十地菩萨所现净国。于彼国土佛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佛住故。佛于二国得自在故。长牒前文。所以所见之中先说佛为上首。凡说重颂有十所由。一为利.钝两根。二为前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解。五为真.俗两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七为标.释两则(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中辩无尽)。九为解.持两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说.行两别(长行为乐说者。颂文为乐行者)。颂此十曰 利钝与前后 直曲难真俗 取舍及标释 智辨解说行 长行与颂六义不同。广略或有无 合离与前后 文质并隐显 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当显。

经。于是弥勒(至)大光普照。

赞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此只焰颂。进诠体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百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句文更无别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文士者。此乃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凡有六十二颂分之为二。初五十四颂颂前瑞相。后八颂颂正兴问。初中复三。初一颂颂前说因中放光能照。次三颂颂前威仪中雨华动地等。后五十颂颂说因中照境所见。此初也。先颂放光后颂雨华。六不同中前后不同。随文便故。

经。雨曼陀罗(至)地皆严净。

赞曰。下三颂颂威仪中三事。一颂半雨华。半颂动地。一颂四众欢喜。此颂雨华。不颂入定自知不问。众亦不疑。长行四华。此颂二者。合离不同。华为栴檀香风似赤白檀香气可远闻故悦可众心。地皆严净乃与长行有无不同。

经。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赞曰。初二句颂动地。后一颂颂四众欢喜。

经。眉间光明(至)上至有顶。

赞曰。下五十颂颂照境所见分齐。为二。初一颂半颂照境。后四十八颂半颂所见。此颂器世间。即照境也。皆如金色显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乘为本。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外果之因。故如金色。至下当知。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豪虽白光乃金色。

经。诸世界中(至)于此悉见。

赞曰。下四十八颂半颂所见六事。前七事中不颂入灭。文分为六。初一颂半颂六趣众生。次半颂颂见佛。次六颂半颂闻法。次一颂半颂四众。次三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后七颂颂灭后起塔。此初也。即众生世间中。具足烦恼差别。生死。是总通惑.业.苦。所趣是别即六趣果。或所趣果体即生死。以业.烦恼.假者有情为能趣故。经自释言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受报好丑是所趣果。善恶业缘为能趣因。由善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人天好总报。人天好总报行善众生所归处故。由恶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三恶趣丑总报。三恶趣丑总报行。恶众生所归处故。名为所趣。于此悉见。中有.业.烦恼名为能趣。外器世间名趣资具。内异熟果名为所趣。如有颂言 兽归林薮 鸟归虚空 圣归涅槃 法归分别 即以所归为所趣。假者有情以善恶趣为生死所趣。论明具足清净差别。即数种种。

经。又睹诸佛圣主师子。

赞曰。此半颂明见佛。师子即圣主。圣主即诸佛。以下释上。无畏自在名师子。冥真洞俗名圣主。众圣之主即诸佛也。

经。演说经典(至)开悟众生。

赞曰。下六颂半颂闻法。分二。初三颂半颂闻四辨。后三颂颂闻三乘。此即初也。初半闻义无碍。一颂闻法无碍。一颂闻词无碍。一颂闻辨才无碍。义深名微妙。上乘名第一。义无碍解也。教离垢染名清净。善顺人心名柔软。法无碍解也。契理名深妙应机名乐闻。妙顺诸方名各于世界。词无碍解也。种种因缘法之道理。以无量喻诸譬况也。法喻双开略有二义。一照明佛法。二开悟众生。辨才无碍解也。

经。若人遭苦(至)为说净道。

赞曰。此闻三乘。声闻.独觉.菩萨如次配此三颂。厌音于艳反。厌淤犹足而不欲复为也。有作厌于盐反饱也。

经。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赞曰。此一颂半颂见四众。因结于前便明睹彼四众修行得道相状众多。见闻若斯结前所见。及千亿事明见四众。今此经中宗明一乘。不能具列余四众行。故例众多我今略说上明声闻。下明菩萨。即乘差别。

经。我见彼土(至)而求佛道。

赞曰。下三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分三。初一颂颂种种因缘。次十七颂颂种种相貌。后十三颂半颂种种信解。前长行中以外缘内行说凡至圣阶降先后。今颂先依外缘后明自行。自行以胜劣为前后。相貌者十地无漏有漏杂修。次第修六波罗蜜行。信解者唯有漏修。乱修非次第。胜劣既殊故前后别。然修六度略有三位。见道以前初劫之中于一行中唯修一行。乱修有漏即此信解。初地至七地满第二劫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有漏无漏二皆杂修。八地至十地满第三劫中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纯无漏修。后二劫修即此相貌。十地经言。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智度。于余度中随力随分非不修习。故此相貌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广大故。信解即是见道已前。行非胜故说乱修故。此颂因缘。

恒沙菩萨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矜反去声也。经中说恒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即一也。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没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沙。以为喻。

经。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赞曰。下十七颂颂相貌。中分二。初十五颂颂六度次习二益圆成。后之两颂八风不动。三悲接物。颂六度中分六。初六颂施。次二戒。次一忍。次一勤。次二定。后三慧。此施有三初四外财。次一内外。后一内财。外财四中一施七宝。次施八珍。次施成度。后施杂物。

七宝中一金。说文金有五色。黄为其长。久[卄/墾]不生百练不轻徙革不违。西方之行出于土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今亦声也。二银白金也。三珊瑚红赤色石脂似树形。四真珠即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赤名赤真珠。五摩尼者。如意神珠。既无琉璃便开珠二。六车磲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七马瑙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或言胎藏者坚实故也。色如马脑故从彼名作马脑字。以是宝类故字从玉。或如石类字或从石。此七不同随方所重。如上生疏。

次颂八珍。一金刚。二诸珍。帝青大青之类。三奴。古者罪人役官入贱为奴。或为仅字。四婢。女之卑称。五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氏奚仲所作。古音居。言行所以居人。今车舍也。言行者所居如舍。六乘。驾也。谓可乘者。周礼乘载也。谓象马之徒。七宝饰辇。挽车人在前引之。古卿大夫亦乘。自汉已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乘车曰辇。八宝饰舆。余据余居二反。说文车舆也。又车无轮曰舆。乘也载也。有作舆非也。皆以珍严故言宝饰。次一颂施成度义。成唯识云具七摄受方成度相。若阙便非。应说颂曰 安住.与依止 意乐.及事业 巧便.向.清净 度成由此七 此中但举一回向菩提余六准而可悉。愿得佛乘三界第一即回向意。次一杂物。驷音息利反。古人四马一乘逐也可以驰逐。房星四谓之天驷故人效之。栏钩栏也。门遮也。栏.阑皆得。有作兰香草也。非此义。楯音食尹时名二反。阑槛也。纵曰槛横曰楯。华音户华反。依此俗释。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蘤之形。因而作华盖。华美之盖也。据实理释。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花盖。华是花音也。轩音虚言反。安车也。曲辀轓车耳。以物增严名为饰也。有作幰饰虚偃反。布张车上御热名幰。车四马驾。傍饰栏楯上施华盖。张幰严饰。以为布施。上四外财次一内外。身等为内妻子为外。次一唯内。施而心欣。施有五相。至心及信心。随时。自手施。如法行。舍物。是名施五种。即七摄受中第四事业不应施亦五相。不净乱众生恼害众生物及坏净心者。皆不应施与。即五相中如法施也。施有五利。亲近.恒乐见.宗敬.好名闻.复作后时因。是名施善利。此上皆如发菩提心经说。于此施中应起四智。一若有财心不乐施起觉悟智。二财鲜阙心不乐施起忍苦智。三财悦意心不乐施起知倒智。四欣世果而行施者起不坚智。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如菩萨地说。

经。文殊师利(至)而被法服。

赞曰。此二颂戒。戒有三种。一律仪戒即七众所受。二摄善法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即利有情三业万行。胜鬘经云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菩萨地言律仪戒者舍轮王位如弃草叶。出家受具足等。皆名律仪戒。故此所说即律仪戒。律仪戒为本方有后二。若破律仪三戒俱舍。故四波罗夷皆律仪戒。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等。故说最初律仪戒也。有本言披法服。披音敷羁反。方言披散也。今亦梙著之义。今正应言而被法服。被音皮义反。服用被带之义。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在家迫迮犹如牢狱。故说出家。持戒有五利。一十方佛护念。二舍命时欢喜。三持戒者为亲友。四功德圆满。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智度论说戒为德瓶。即此第四。颂曰 护念.终欢喜 戒友.功德圆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种。

经。或见菩萨(至)乐诵经典。

赞曰。此一颂忍。读诵经典思惟法义。谛察法忍。举难偏说。摄余二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经。又见萨萨(至)思惟佛道。

赞曰。此一颂勤。此通被甲摄善二种。略无利乐有情精进。精进有五。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最初发起猛利乐欲名被甲。次起坚固勇悍方便名加行。次为证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名无下。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喜足名无退。次能证入诸谛现观等欣求后后胜品功德名无足。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初一名被甲。后四名摄善。此中合名勇猛精进。

经。又见离欲(至)赞诸法王。

赞曰。此二颂定。离愦闹故常处空闲。由安住静虑故深修禅定。引发静虑故得五神通。由办事静虑故赞诸法王。此三必由离欲方得。

经。复见菩萨(至)闻悉受持。

赞曰。下三颂颂慧。此一加行智。妙达实相故智深。音乐不坏故志固。又思虑远故智深。不休息故志固。加功能问。闻并能持。

经。又见佛子(至)而击法鼓。

赞曰。此二颂颂二智。定慧具足根本后得二智满故。后得智中以喻讲法。讲法有四意。一欣乐说法。二化诸菩萨不化二乘。三破十魔众。四而击法鼓。击法鼓者开权显实。至下当知。魔罗云破坏号也。略云魔。名波卑夜云恶者。波旬讹也。杂藏中佛说魔军有十。今为颂言 欲.忧愁.饥渴 爱.睡眠.怖畏 疑.毒.及名利 自高轻慢彼 汝等军如是 一切无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坏瓶投水 或正智击真如后智击俗理。说法发响令众得闻。此六度中皆具二利。然以布施唯明利他。后慧通彰二利。中四但说自利略无利他之说。实非无也。

经。又见菩萨(至)不以为喜。

赞曰。下二颂八风不动。三悲接物。二颂如次。此八风不动。宴音焉见反。安也息也。有作晏字。焉涧反亦默也。八风者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今此但举于四.生喜。得财位名利。面赞为誉。背赞名称。适悦名乐。于此四中菩萨不以为喜。恭敬之言义贯通故。翻此四种衰.毁.讥.苦亦不生忧。身心寂然语言宴默离八风故。此如瑜伽第二帙解。

经。又见菩萨(至)令入佛道。

赞曰。此三悲接物。悲谓拔苦。有情缘悲缘有情起。行有多种生亦无穷。偏举一行。济重苦生故言放光济地狱苦。余二悲行法缘无缘准此亦成。下当具显。

经。又见佛子(至)勤求佛道。

赞曰。下十三颂半颂地前凡夫信解行道。六度乱修即为六也。一颂勤.一颂戒.一颂半忍.二颂定.五颂施。三颂慧。此勤也。饮食知量减劣睡眠。初夜后夜觉悟瑜伽。遗教亦言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尝试也。谓暂为之。今不暂为故言未尝。经行林中。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此乃策励修四正断。于已生恶不善法修律仪断。于未生恶不善法修断断。于已生善法修防护断。于未生善法修修习断。以求佛道。故华严云 佛子善谛听 我说如实义 或有速出要 或有难解脱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应当一切时 勇猛大精进 譬如微小火 爝湿即能灭 于佛法教中懈怠者亦尔 譬如人钻火 未出数休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尔 譬如净火珠 离缘而求火 毕竟不可得 懈怠者亦尔 譬如明净日 闭目求见色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尔 由初发心精进为最。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故。此但以精进为首。十信心中信后精进故。

经。又见具戒(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戒。三业威仪常无缺减。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深见怖畏及惭愧故。净如宝珠者。一内外无瑕。二戒德圆备。三威光晃曜。四众所爱乐。由此鹅珠被缚草系舍身。雁堕知事之前。龙生伊兰之树。瓶随所欲。律仪为本故也。

经。又见佛子(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半耐怨害忍。少得谓多得。名增上慢。恃族姓.色力.聪睿.财富.道德.名誉。得高胜他遂行打骂。菩萨以五种观皆悉能忍。一亲属想。二唯法想。三有苦想。四无常想。五摄受想。颂曰 应观彼害者 亲属.唯有法 有苦.及无常 摄受.故应忍 上来略标并广如幽赞。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击也。打音顶。

经。又见菩萨(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二颂定。所离有四。一戏谓分别戏论。二笑谓谈谑。三离自愚痴。四离恶眷属。离亲属寻故。不离有二。一翻第四亲近善缘。二一心除乱翻前三种。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离愦闹独处闲居。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即受众恼。广说如经。

经。或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五颂施。分三。初三颂四事施。次一颂上妙施。后一颂意乐施。四事者饮食.汤药.衣服.卧具。肴者非谷而食之曰肴。肴菹也应作肴字。食也啖也。菜之类是。亦云豆实。膳具食也。今时美物亦曰珍膳。俗解肴膳肉也。今则不然。菩萨设以供养佛故应为膳字。有作肴膳非也。旃檀者赤谓牛头栴檀。黑谓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上妙施中。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又云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故。以清净好园林施。意乐施中有六意乐。一广大.二无厌.三欢喜.四恩德.五无染.六善好。此中有三。一欢喜.二无厌.三善好。即求无上道前施四事即广大施。荷彼前恩名恩德施。三时无悔不为染杂名无染施。以饮食施足法食故。不堕饥馑劫故。以医药施当得法药无诸病故。以衣服施得七宝衣。柔和善顺具惭愧故。以卧具施当具资缘入空寂舍慈悲室故。以园林施当住觉苑总持园故。及得无漏法林树故。以华施得七觉华故。以果施得四圣果故。以浴池施当得舍垢八解池故。

经。或有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三颂慧。初一后得智。法施无尽故。迦叶经云。若恒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以法施。施宝虽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次一正智证无相故。二相者分别也。无二相者即是余经不二法门。如彼三类说不二义。地前学作有相无相.利他自利.二智行故。后一加行求正道故。教音古孝反。训也示也。诏音诸耀反。导也。谓教导之。诏照也。闇于成事即有所犯。以此示之使照然。可见。又有本作教招。教无平音。招诱进也。

经。文殊师利(至)供养舍利。

赞曰。下第六段有七颂颂起塔。有二。初一颂供养舍利。后六颂造塔供养。后文分三。初三颂造塔严饰。次一颂八部供养。后二颂显造塔殊胜。又七颂分二。初五颂颂长行。后二颂结造塔胜。初中复二。初四颂菩萨供养。后一颂八部供养。菩萨供养复二。初一颂供养舍利。后三起塔。准此颂文长行应言供养舍利起七宝塔。此初也。

经。又见佛子(至)宝铃和鸣。

赞曰。此三颂起塔。一颂数。一颂量。一颂严。菩萨地说。若佛灭后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为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受大梵福。无数大劫不堕恶趣。亦获无上菩提资粮。

梵云逾缮那。限量义。讹云由旬。俱舍颂云。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逾缮那 十六里余。若依余经乃四十里 纵音即容子用二反。竖也。广横也。古为从字。切韵唯有纵.踪.[車*從]三字。有本作从不知所出。俗解南北曰纵。东西曰横 露谓不覆 幔谓覆也。显所庄严或露或覆。下宝塔品当具释之。此明报土宝塔之量。上位所见。不尔此洲讵安多塔。有云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露谓覆露同。诸经文。珠交露盖。有作缦字缯帛无文非是幔体。宝铃和鸣声和调也。

经。诸天龙神(至)常以供养。

赞曰。此明八部供养。

经。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赞曰。此二颂结造塔胜。因造塔故国界殊特。塔迥高严。众宝彩饰。如天帝释圆生树王花开之时。瑞严绝比。迥光诸树。故以为喻。

经。佛放一光(至)照无量国。

赞曰。下大文第二段。有八颂颂请。分二。初四颂牒奇兴问。后四颂推事请答。初中复二。初二颂牒近远两立奇后二颂举见二事问。此初也。初颂牒见近奇后颂牒见远奇。

经。我等见此(至)放斯光明。

赞曰。此二颂举见二事。问初颂牒自他之两见。后颂举此彼之被瞻。疑意若斯。放光何故。此被瞻者欣我问故。彼被瞻者希仁答故。

经。佛子时答(至)演斯光明。

赞曰。下推事请答。分四。初一颂推时请答。次一颂推事请答。次一颂举事极大。后一颂正请彼答。此初也。四众欣渴冀闻胜道。愿决令喜今正是时。凡说法者必逗机故。

经。佛坐道场(至)此非小缘。

赞曰。初颂推二事请答。一妙法二授记后颂明事极大。见佛及净土此非小缘故。

经。文殊当知(至)为说何等。

赞曰。正请彼答。唯见瞻仁独悕仁答。前瞻此彼问答之者双瞻。此独瞻仁愿决众之疑网故也。

经。尔时文殊(至)及诸大士。

赞曰。下第七文殊师利答成就。论云文殊师利以宿命智。现见过去因果相成就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能答。非比度非构虚能答也。论云。因相者文殊自见已身于彼彼佛土修行诸行。是今时之因菩提因行故。果者过去所依自体。论云文殊自见已身是过去妙光法师。于彼佛所闻此法门为众生说。是前前世过去之果。果谓所依自体。非是所见因之果也。彼因者今时佛果之因。彼果者乃是过去无量生因之果。大分为三。初标名总告。次正答所征。后有二颂语众劝知陈佛今说。此即初也。

经。善男子等如我惟忖(至)演大法义。

赞曰。正答所征也。然依论本。此答之中成就十事。第一现见大义因即此文是。第二诸善男子我于过去下。现见世间文字章句甚深意因。第三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下。现见希有因。第四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下。现见胜妙因。第五其最后佛未出家下。现见受用大因。第六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下。现见摄取诸佛转法轮因。第七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下。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第八是诸王子供养无量下。现见能进入因。第九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下。现见忆念因。第十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下。现见自身所迳事因。因者所以文殊现量智见其事证其所由。以答弥勒。故说为因。或此十事多居往代。为今时因。故名为因。此十因中总为五对。一义教对。二希胜对。三转嗣对。四坚进对。五他自对。配经十相如次应知。此中总分为四。一示相筹量答。二举古成今答。三指陈别事答。四古今相即答。初二后一如文次第。自余中间七因总为指陈别事。至文当知。今此即示相筹量答。惟者思也念也谋也。忖者度也。论名现见大义因成就者。

义者义理。成于八种大义理之所由。所由因也。八大义者。经有五句。论有八句。应言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击大法鼓。不断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吹大法螺。演大法义。论中第七方说不断大法鼓。今以义推故第四说亦不相违。雨大法雨二皆宇音。或初芋音。吹有二音。昌为尺伪二反。今从初反。螺音落过反水虫也。或作蠃字。论云疑者断疑。即欲说大法。欲破先疑住外凡位令进修故。已断疑者增长淳熟彼智身故。即雨大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善故。此本论意上下相连钩锁相起。以释经文。下皆准知。论云根熟者。为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二密境界。二句示现。即击大法鼓.不断大法鼓。以远闻故次第配之。即明今者开往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所说菩萨乘为实密境界名二密境界。令根熟者舍权取实。故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故。犹如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现见故。即然大法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证涅槃故。如炬照物。论云取一切智现见者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义故。即吹大法蠡。既得真境必须说教义。教诠一切法故。名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故涅槃说吹贝知时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入不可说证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令所应度入于证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此八句中分为四对。一破恶进善对。二开权显实对。三得智证真对。四说法利生对。如是循环名为法轮。自既得果。欲令有情证圣真智破灭烦恼。论既钩锁解经。故此相乘为对可披解意寻释来由。经有五句唯二对半。有破恶进善.说法利生.开权一门。自余显实.得.智证真。文对皆阙。仍不次第。读者应知。

经。诸善男子(至)即说大法。

赞曰。下现见世闻文字章句意甚深因者。此说大教故教是世间戏论名字章句故。意者意况。说教之所以也。即是举古成今答。文中有三。一举过去。二结成今。三释其意。此初也。

经。是故当知(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结成今。

经。欲令众生(至)故现斯瑞。

赞曰。此释其意。放光何意。欲令闻知难信法故。昔说二真今谈一实。令舍旧极取今新极。故名难信。不但信难义旨亦难。

经。诸善男子(至)阿僧祇劫。

赞曰。下有八因总为二文。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七因指陈别事答。后一因古今相即答。初文分三。初一赞扬希有答。次一显后胜妙答。后五委陈同事答。初赞扬希有答。论名现见希有因。无量时不可得故。于中有四。一赞时久远希。二赞佛名号希。三赞法胜妙希。四赞生利答希。此即初也。论云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者。示现过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梵云阿僧企耶讹云阿僧祇。言无数也。俱舍论说。第五十二数。从一积十至此数极名阿僧祇。本数六十。余八传忘。华严经说百二十数。此乃第一百一十二。劫腊波略名为劫。此云分别。时分分别之义。不可思议者。过情计之境。不可称者过言议境不可量者非喻算境。今经云无量者。过算分喻分。无边者过时分。不思议者过情计分。即同般若过四分也。菩萨地说劫有二种。一日夜年数。二阿僧祇劫。瑜伽复说。或说一增减为一劫。谓饥.馑疫病刀兵。或有二十劫为一劫。谓梵众天。或四十为一劫谓梵辅天。或此六十为一劫谓大梵天。或此八十为一劫谓火灾劫。少光天数此寿命二劫。或七火.方一水灾劫。谓极光净天。或八七火.一七水灾.方一风灾劫。谓遍净天。数此至不可数为一阿僧祇。凡经此三大阿僧祇劫修因方得作佛。并贤劫等合有十类劫之差别。古摄论文或地前分三。十地各分三。合成三十三阿僧祇劫。七地已前为小。八九十地为中。地前为大。虽有此等劫量不同。今依本论法华一会所说诸劫多依五种。一夜.二昼.三月.四时.五年。今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阿僧祇年。非余大劫也。欲显诸佛无数大劫时一出故。文殊所见极大远故。

经。尔时有佛(至)佛世尊。

赞曰。此赞佛名号希。日月灯明是别名。如来已下是通名。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就。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表别名希有也。依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二应.三正等觉.四明行圆满.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丈夫调御士.八天人师.九佛.十薄伽梵。如来者初总序。是下九号之总序也涅槃经云。如过去诸佛所说经法.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菩提。故言如来。且今释迦。如过去诸佛。依诸教法修六度等行。观十一空等理。来至菩提果。故言如来。即报身佛。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佛。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义虽略得非此宗义。论云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故。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成唯识云。应已永害烦恼贼。应无分段生。应受妙供养。如前本论释经有十五义。是瑜伽及此经。但取害烦恼贼名阿罗汉。永断所知障名为正等觉。故瑜伽云。阿罗汉是共德。正等觉下是不共德。旧云正遍知。即正觉.等觉.正等觉。如次简外道.小乘.菩萨三种。

明行圆满者。即明行足。明谓三明。一宿住随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智明。行谓遮行.行行。行行谓清净三业现行正命。又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是住行。此二是行行摄。密护根门是遮行。此二行及三明皆圆满。由此如来显示三不护.无忘失法。由不造过得世间静虑遮自苦行。此中由不造过者三业清净故。即三不护密护根门故。无忘失法得世间静虑。现法乐住遮自苦行也。故言明行圆满。

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逝者往也。谓成菩提已于生死长夜具一切种二利功德善事往矣。故名善逝。

世间解者。有情及器二世间中.皆善通达故。由悟入有情世间依前后际宿住.生死智。依一切时八万四千行差别故。即知三际众生心行差别。及善了知器世间等。于东方等十方世界无边成坏善了知故。又于一切世间诸法自性.因缘.爱味.过患.出离.能趣行等皆善知故。谓知自性果也。因缘因也。此为总句。余四四谛如次配之。

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旧云无上士调御丈夫。智无等故无过上故名无上。于现法中佛身具相好。是大丈夫。又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极尊胜故。由此后释。旧云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者。以彼天.人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余趣不能故不称师。

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所知.并习气。现等正觉。证得无上正等觉故。即具二智觉自他也。

薄伽梵者。旧云世尊。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即破四魔。如佛地论颂。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具足如是诸六义。应知总名为薄伽。薄伽者声也。梵谓具德。若有为此薄伽声自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三十二相等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佛之胜名无不知故。五吉祥义恒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贵义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今名世尊阙前五义。

经。演说正法(至)梵行之相。

赞曰。下赞法胜妙希。八十三云具十德也。一初善。谓听闻时生欢喜故。二中善。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法性离垢故能学之者亦离垢。故修行究竟得果离垢。故智度论云。赞布施为初善。赞持戒为中善。赞二果报生天净土名后善。复说声闻.独觉.大乘亦名三善。宝箧经云。知苦断集名初善。修正道名中善。证灭名后善。是名声闻初.中.后善。若不舍菩提心。不念下乘。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萨初中后善。今依瑜伽为正。四文巧。此云其语巧妙。谓善縎缀名身等故。及八语具皆圆满故。五妙义。此云其义深远。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六纯一。此云纯一无杂。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无。七圆满.此云具足。无限量故最尊胜故。义丰且胜故。名圆满。八清净。谓自性解脱故依一刹那自体解脱故。或法自性解脱故。九鲜白。谓相续解脱故。设多刹那亦解脱故。或学之者亦解脱故。十梵行。谓八圣道支灭谛名梵。道谛名行。与灭为因。此具八道名梵行相。当知此道由纯一等四种妙相所显说故。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纯一无杂.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余如文可解。准义配同新经所说。

经。为求声闻者(至)成一切种智。

赞曰。下赞生利益希。有佛出世唯说一法或不说法。今说三乘故名希有。应音于兴反。又于证反应当应契。随其机器说法。契应根.法相当故。众生根性有下.中.上。总知四谛染净因果。由最劣故名得声闻。总知生死十二因缘因果。次胜名得缘觉。能行二利总.别俱知。修行以六度。究竟作佛名为菩萨。当成种智。

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独觉。略云辟支佛。

经。次复有佛(至)姓颇罗堕。

赞曰。下第二显后胜妙。答。论名现见胜妙因。以诸佛菩萨自示现受用胜名姓等故名胜妙。文有四妙。此中有二。一名同妙。二姓同妙。

颇罗堕者。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经。弥勒当知(至)初中后善。

赞曰。此有二妙。一号同妙。二法同妙。略说三善贯余七德。

经。其最后佛(至)有八王子。

赞曰。下第三段委陈同事答有五因。一受用大因。二摄取诸佛转法轮因。三善坚实如来法轮因。四能进入因。五忆念因。于中有二。初一因佛在宣扬。后四因灭后行化 受用大。因者。论云是时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复彼大众于尔许时不生疲倦心故。此解受用因中文之大意有二受用。一在家受欲乐。二出家受法乐。此文有四。一示相同今。二唱灭异即。三当成佛记。四现入涅槃。

示相同今有六。无初序分成就。余六同此序品之事。此下第一同今众成。第二是时日月灯明下同今时成。第三说是下同今威仪成。第四尔时如来放眉间下同今说因成。第五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同今欲闻成。第六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下同今答成。

同众成中有二。一在俗二出家。在俗有三。一标有子。二列八名。三明王化。此初也。法尔诸佛必先有子。后方出家。为降世间受乐者故示现欲乐不可宝故。显佛能具丈夫德故。

经。一名有意(至)八名法意。

赞曰。此列八名分为四双。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三进善破恶双。四达伪知真双。如次配之。

经。是八王子(至)各领四天下。

赞曰。此明王化。无一世界有二轮王。如何今言各领四天下。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然以义通。劫减佛兴劫增轮王方出。如何彼佛有子而作轮王。此乃应绍轮帝王四天下。如释迦佛应为金轮王。非正已受。劫渐减故。由此增至八万岁儴佉方出。第十劫初减弥勒方出。轮王命长故见弥勒。或此报佛与化佛殊。报佛未必于减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轮王。妙光化八子坚固菩提得入八地。故知报佛亦为菩萨。先说无量义竟。为声闻后说法华。如鼓音王经阿弥陀佛有妻子故。

经。是诸王子(至)亦随出家。

赞曰。下明出家。有三。一形随真侣。二行出尘中。三得遇良缘。坚修福慧。此初也舍轮王位如富者脱屣。趣出家如贫人得宝。宽旷无依去羁网故。

经。发大乘意(至)皆为法师。

赞曰。行出尘中也。既发大心恒勤持戒。能宣妙理皆为法师。发心者住定。梵行者持戒。法师者具慧三藏备矣。

经。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

赞曰。得遇良缘坚修福.慧也。

经。是时日月(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同时成也。夫说法华必先说无量义。故名时至。示为菩萨说也。

经。说是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第三同威仪成。有三。一佛入定。二器世间。三有情世间。此初也。

经。是时天雨(至)六种震动。

赞曰。器世间也。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有情世间也。

经。尔时如来(至)是诸佛土。

赞曰。第四同说因成。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是也。

经。弥勒当知(至)乐欲闻法。

赞曰。第五同欲闻成。有二。一乐欲闻法。二欲知光缘。此初也。问何故释迦放光现瑞。四众生疑。乐欲闻法知光缘由。灯明说法乃言菩萨与今不同。答此依本位总名四众。彼说发心并名菩萨。又此举劣者但言四众。彼举胜众。故言菩萨。下颂中云尔时四部众乃至是事何因缘。故知影显。如经说八子以为众成。举胜者故。又彼实是菩萨。化言四众报身化故。此实是四众化身化故。

经。是诸菩萨(至)所为因缘。

赞曰。欲知光因缘推觅答者。为音通平.去皆得。

经。时有菩萨(至)八百弟子。

赞曰。第六同答成。有四。一传灯眷属。二因说此经。三时节短长。四大众安乐。此初也。

经。是时日月灯明佛(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因说此经。释迦说法华因弥勒等问。文殊为答。灯明说法华因大众乐欲。妙光为答。故颂中言佛从三昧起赞妙光令喜。即因妙光说法华经。又释迦今化四众乐闻。因鹙子方说。灯明往化菩萨乐闻。因妙光方说。今佛从定起正告鹙子。声闻众中。随深智慧与佛相应。彼佛从定起正告妙光。菩萨众中随深智慧。与佛相应。此为声闻彼为菩萨。其妙法莲华亦名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与无量义经名字不殊。但以体.义利顿渐机。所望有异报化事殊。不名无量义。如前已解。然彼示现化诸声闻亦无有失。或说化身实化声闻。说余胜事即说报佛。亦无失也。

经。六十小劫(至)谓如食顷。

赞曰。第三时节短长。论解。既以日月年等为劫。故名为小。不可别生分别。但是佛观根熟应物时长。众乐情深亦能久听玩。法乐之心极。所以谓如食顷。如俗观棋斧柯便烂。

经。是时众中(至)而生懈倦。

赞曰。第四大众安乐。法食资持禅悦生乐。尽业缚之粗重何得生于懈倦焉。懈懒.倦疲也。有作惓无所从。

经。日月灯明(至)无余涅槃。

赞曰。上来合是示相同今。此即第二唱灭异即。佛之入灭不同二乘。示现同之言入无余。所应化了故寻唱灭。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婆罗门净行义。

经。时有菩萨(至)即授其记。

赞曰。第三当成佛记。有二。一标二记。此初也。含持众善故名德藏。

经。告诸比丘(至)三佛陀。

赞曰。此授记也。多陀如义。阿伽度来义。阿罗诃应义。三正义。藐等义。又三正义。佛陀觉义。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十号之中初三号也。增一阿含云。佛告比丘。诸佛出世必为五事。一转法轮。二度父母。三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未发菩萨意令发菩萨意。五授当佛记。此中亦尔。其佛三号多分依断.恩.智三德如次以明。故不说余。

经。佛授记已(至)入无余涅槃。

赞曰。第四现入涅槃。何故入灭。要于中夜。于生死夜证寂静故。如涅槃经。

经。佛灭度后(至)为人演说。

赞曰。上来合是受用大因。佛在宣扬。自下四因灭后行化。即分为四此即摄取诸佛转法轮因。论云法轮不断故。

经。日月灯明佛八子(至)三菩提。

赞曰。第三善坚实如来法轮因也。论云佛灭度后无量时说。故教化之令其坚固。即入八地。坚固乃是不退义故。不尔如何今已成佛。或入初地得不坏信名坚固故。

经。是诸王子(至)皆成佛道。

赞曰。第四能进入因。论云彼诸王子得大菩提故。供养者修财.法行。诸佛者所遇良缘。要遇良缘深修妙行方成佛故。

经。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赞曰。第五忆念因论云为他说法利益他故。文分为二。一八子成佛。二八百弟子成佛。此初也。理应此文属前能进入因。但以别明成佛者名故合入此。

经。八百弟子(至)故号求名。

赞曰。下八百弟子成佛有二。一染因。二净因。此初也。内妙业不纯。外多贪声誉。故号求名。论云汝号求名示现知过去事故。不尔便成指斥他失。

经。是人亦以(至)尊重赞叹。

赞曰。此明净因。福.慧双植得遇良缘。三业修习财.法供养.身恭敬.意尊重.语赞叹。论云种诸善根。复示现得彼法具足故。

经。弥勒当知(至)汝身是也。

赞曰。上委陈同事答下明古今相即答。自身所[這-言 至]事因也。论云以文殊自身受胜妙乐故。此中有二。一即人。二即法此初也。

经。今见此瑞(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法总结答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至)令入佛智慧。

赞曰。下有四十三颂。颂前指陈别事古今相即。不颂初二因。后有二颂不入答中。第三语众劝知。非颂前义。由此还分为二。初四十颂颂指陈别事。后三颂颂古今相即。长行指陈别事有七因。分三。今不颂次复有佛等胜妙因。故颂六因。但分为二。初二颂颂赞扬希有。后三十八颂颂委陈同事赞扬希有中此亦有四。初二句颂时。次二句颂名。次一句颂法。后三句颂生利益。

经。佛未出家时(至)亦随修梵行。

赞曰。下三十八颂委陈同事中五因分二。初二十九颂颂受用大因佛在宣扬。后九颂颂余四因灭后行化。初中分四。初二十颂半颂示相同今。次四颂颂唱灭异即。次二颂半颂当成佛记。后二颂颂现入涅槃。初二十半示相同今。中有六初一众成。次一时成。次二颂半威仪成。次十颂半说因成。次一颂半欲闻成。后四颂答成。此初也。上二句颂在俗。后二句颂出家。

经。时佛说大乘(至)而为广分别。

赞曰。第二时成。

经。佛说此经已(至)经名无量义。

赞曰。下第三有二颂半威仪成中有二。一颂入定。一颂半器及有情世间。此初也。

经。天雨曼陀罗(至)即时大震动。

赞曰。器及众生世间也。此中合有五。入定.雨华.作乐.供养.地动.与长行前后有无广略不同。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者。亦唯日月灯明佛国震动。非十方界。前云而此世界六振动故。今此灯明佛国一切皆动。化身报身下位非一可言诸佛。

经。佛放眉间光(至)万八千佛土。

赞曰。下十颂半说因成。有三。二句放光。二句照境。九颂半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此初二也。

经。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赞曰。下九颂半如今所见中有五。初半颂六趣众生。三颂见佛。一颂闻法。一颂见四众。四颂见菩萨。不颂入灭起塔。此初也。处谓所趣报。是业因所归处故。或处谓道理。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有是理故。或处谓处所。受善恶果之处所也。

经。有见诸佛土(至)斯由佛光照。

赞曰。下三颂见佛。分三。一见净土。一见供养。一正见佛。此初也。释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灯明琉璃颇梨色者。欲显大乘纯一可重故唯金色。众德圆备故种种色。互影彰故。梵云吠琉璃略云琉璃。有种种色。颇胝迦云水精亦云水玉。或云白珠。讹云颇梨。梨力私反。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梨。西方暑热土地无冰。何物化焉。此但石类。处处皆有。

经。及见诸天人(至)端严甚微妙。

赞曰。此二颂中初见八部供养。后见佛也。

经。如净琉璃中(至)敷演深法义。

赞曰。此闻法也。佛放光自映。或众映佛。此方遥见如琉璃中现金像说法也。

经。一一诸佛土(至)悉见彼大众。

赞曰。此见四众。

经。或有诸比丘(至)说法求佛道。

赞曰。此四颂见菩萨。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行菩萨道唯颂信解。乱修行故。一颂勤.戒。欲显在家.出家并得行菩萨行。故言比丘。或称菩萨。精进遍策。戒是学本。故初举之。一颂施.忍。言等者施.忍。非一类有多故。一颂禅定。一颂智慧。

经。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赞曰。下一颂半颂第五欲闻成也。长行云二十亿菩萨乐欲闻法。此言四部互相显故。前据发心此未发故。

经。天人所奉尊(至)唯汝能证知。

赞曰。下四颂第六答成。长行有四。此文有二。初二颂因说此经。后二颂时节短长。略无传灯眷属大众安乐。此初也。适近也始也。才从定起能引众生至菩提位。出世智慧照达真俗名世间眼。

经。世尊既赞叹(至)悉皆能受持。

赞曰。时节短长也。

经。佛说是法华(至)当入于涅槃。

赞曰。上颂示相同今。下四颂颂第二唱灭异即。分三。二颂唱灭。一颂诫劝所化。一颂大众悲恼。此初也。化缘既终便唱今灭。

经。汝一心精进(至)亿劫时一遇。

赞曰。此诫劝所化。精进为出世之根。放逸为生死之本。理须修断。况乎诸佛亿劫方遇。今既得遇。而不修断者哉。故经云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

经。世尊诸子等(至)佛灭一何速。

赞曰。大众悲恼也。世间空虚。众生福尽。故生悲恼。

经。圣主法之王(至)汝等勿忧怖。

赞曰。下二颂半第三当成佛记。有二。一颂劝勿生忧。有当来佛可依投故。示同入灭实常乐故。后一颂半正明授记。此初也。

经。是德藏菩萨(至)亦度无量众。

赞曰。此授记也。

经。佛此夜灭度(至)以求无上道。

赞曰。第四二颂现入涅槃中。初一颂现入涅槃。后一颂见失良医。精勤慕道。

经。经是妙光法师(至)广宣法华经。

赞曰。上二十九颂颂受用大因佛在宣扬。下有九颂颂余四因灭后行化。分四。初一颂摄取诸佛转法轮因。次一颂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次一颂能进入因。后六颂忆念因。此初也。

经。是诸八王子(至)当见无数佛。

赞曰。此第二善坚实如来法轮因。若依小乘于三无数劫。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初劫初逢释迦牟尼佛。更逢七万五千佛。第二劫初逢宝髻佛。更逢七万六千佛。第三劫初逢燃灯佛。更逢七万七千佛。第三劫满百劫修相好业。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由翘足赞叹底沙超于九劫。所以经中。往往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若依大乘。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河沙诸佛。始今解涅槃十六分义。古来配在第十地中。今亦未定。只言八恒河沙。何必即是第十地也。真谛释言。初劫遇五恒。第二劫逢六恒。第三劫逢七恒河沙佛。所以今言得入八地。仍言当见无数诸佛。

经。供养诸佛已(至)转次而授记。

赞曰。此第三能进入因。后得作佛故。

经。最后天中天(至)度脱无量众。

赞曰。此第四。后有六颂忆念因。分二。初一颂忆八子。后五颂忆八百弟子。此初也。

经。是妙光法师(至)号之为求名。

赞曰。下五颂忆八百弟子。分二。初二颂半忆染因。后二颂半忆净因。此初也。宝族姓以为贵.爱利誉以为先。所习多废故号求名。具六失故。如文可知。懈音古隘反。懒也倦也。怠音徒亥反。亦懈也疲也。或作骀亦疲也。慢也堕也。第二贪著已得利名。第三更求未得名利。族云类也。周礼四闾为族。郑玄百家也。

经。亦行众善业(至)其数无有量。赞曰。颂净因。有二。初五句忆净五因。后五句忆净二果。

经。彼佛灭度后(至)今则我身是。

赞曰。上四十颂颂指陈别事。下三颂颂古今相即。有三。初一颂即人。次一颂即法。后一颂结成。此初也。

经。我见灯明佛(至)欲说法华经。

赞曰。此即法。

经。今相如本瑞(至)助发实相义。

赞曰。此结成也。放光警觉有缘皆集。众见此已深生渴仰。起此神变表法非虚。显证深密。故名放光助实相义。

经。诸人今当知(至)充足求佛道。

赞曰。上四十三颂颂长行。下之二颂大文第三语众劝知陈佛今说。有二。初一颂明佛说法雨道芽生令进善也。后一颂明佛说法令求道者疑惑皆除断灭众恶。此初也。

经。诸求三乘人(至)令尽无有余。

赞曰。此断疑也。此后二颂雨大法雨。说大法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保安三年四月四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同年十月廿二日移点了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以左点可为指南(云云)。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