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经疏部
法华经义记 (8卷)〖梁 法云撰〗
---经疏部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八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安乐行品之余

次明第三行。此行以离恶为体。有两段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两段也。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正明离恶。第二当于一切众生以下则明修善。若不修善无容离恶也。第三文殊师利以下明得果安乐之相也。今明离恶之中凡离六种恶。一嫉妒也。二谄也。此人实能修善只自所悦人情也。三诳也此人内心无有实行也。四亦勿轻骂学佛道者也。五若比丘比丘尼下五行是不轻小乘学也。六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也。

当于一切众生下是第二明修善自有四种善。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也。二于诸如来下也三于诸菩萨下也。四于一切众生下也。

文殊此下是长行中第三则明得果安乐之想也。

而说偈言此下六行是第二偈颂也。然上长行之中本有三段。今此六行偈颂亦分为三段。第一有两行即得通颂上第一正明离六种恶也。第二是佛子说法下有三行则通颂上第二修四种善也。第三第三法如是下有一行偈则得颂上第三安乐相也。

次解第四安乐行。此行明以慈悲为体。就中亦有两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明行体。第二文殊师利以下即明得果安乐相。又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第一略明大慈也。第二从于非菩萨下广明大悲。不闻即是昔日闻慧不成就。不知即是昔日思慧不成就也。不觉即是昔日修慧不成就。何以知之。下三句即释也。不闻即释上不闻句。昔日若能闻此三乘者则闻义成就。正由昔日不闻是闻义不成也。不信即释上不知句。正由昔不信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故不知同归之理也。不解即释上不觉句。若昔解同归之义者即便觉知无三之义也。

文殊此下是第二正明安乐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正明安乐之相。第二即释但初正明安乐相。中自有二。第一先明人爱。第二从诸天下明天护也。是则如来经法在此人怀抱之内是故人天常为法故则爱护人也。所以者此下是第二即释安乐相亦有二者。第一法说。第二譬说。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此经是诸佛所护之秘藏。故第二文殊师利以下据难闻得者明此经应可尊重也。文殊譬如强力转轮圣王以下第二譬说。释安乐相亦有二者。即是两譬即为是两段即为上两种法说作譬也。但初譬自有开合也。文殊如转轮王见诸比丘众下第二譬亦有二者。即开合为两段也。但就合譬之中自三。第一正合第二。文殊师利下即举外譬帖。第三亦从文殊下结合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重颂。上长行之中本有二。第一正明行体。第二明安乐相。今此十四行半偈分为二。第一有四行正颂上明行体。第二十行半颂第二安乐相也。上行体中本有二。一者略明大慈。二者广明大悲。今此四行只得通颂不可分也。

譬如强力此下十行半是第二即颂第二安乐相。上有二。一者正明安乐。其中本有二。一者人爱二者天护。今者都不颂也。第二即释明安乐之义亦有二。第一是法说。其中有二。一者诸佛密藏。二者据得法之人。今者亦不颂也。唯颂第二譬说。但上两譬各有开有合。今此十行半只宜分为二。第一有四行先牒颂两家外譬。第二如来亦尔下有六行半即牒颂两家内合。初四行之中三行颂第一外譬。如有勇健下一行即颂第二外譬也。后六行半中初如来亦尔下三行颂第一譬内合。次既知众生得其力已即有三行即颂第二譬内合也。我灭度后但佛答中有四段。此下一行半是第三总结。劝修此四安乐行也。

读是经者此下有二十一行半。是佛答中第四段则通明得果安乐之相。然此中正明得三报安乐相。就二十一行半中自有四段。第一有一行先明现报得安乐也。第二不生贫穷下有三行半则明生报得安乐。第三若于梦中以下十六行明得后报安乐。第四一行总结三释也。就第三今据梦里。后报之相中有五种。第一一行半先明听佛说法。第二明自见自身为人说法亦有一行半。第三又见诸佛此下六行半则明得佛受记说法。第四又见自身此下一行半则明行佛果之因。第五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五言偈五行明得佛果也。然就此第五得佛果中则有二意。初一行先牒举前四梦。第二后有四行正明得佛果。第一先牒举四梦者初两句至闻法来则举上第一梦也。为人说此三字即为举上第二梦也。常有是好梦此句则总举第三第四梦也。又梦作国王下四行是第二正明得佛果。若后恶世中此下一行是第四总结三报也。

从地涌出品第十四

此品名未应在此。只应在一问答后。文句少故寄在品初。从后得名故言涌出品也。凡有十四品半经是第二正说。自分为两段。前有十二品经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自此下入分别功德品中半品以来有两品半经。是正说中第二段开近显远以辨果义。明因辨果。一段之中各开为四。今此中有四者。第一从此品初竟当精进一心偈以来寿量家别序。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偈以下竟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三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尽品明大众怀疑致请。第四从寿量品初入分别功德品一品半以来广明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今就此四段之中前一后一各开为三。中间两段别开为二。今者第一别序中有三者。第一又减两纸许詺为开发序。第二弥勒菩萨以下有一纸余名疑问序。第三佛告弥勒以下名为述劝序。今先就开发序中有二。第一是开发所由。第二佛说是时下正明开发。所以言开发缘由者由他方分身佛侍者菩萨请求流通。佛只言。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不须汝等。因此发踊出所由。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阶。就开发缘由有二者。第一先明他方菩萨请求流通第二佛答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此下是第二正明开发。就中亦有二者。第一经家序菩萨踊出之相。第二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明踊出菩萨与佛往复问答。今就经家序踊出之相中自有八阶。第一叙列踊出之相。第二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以下叙菩萨形相也。第三先尽在此下叙菩萨从来之处也。第四是菩萨闻释迦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下经家叙踊来所由。由释迦语他方菩萨道不须汝等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此经。既闻此语所以踊出来。第五一一菩萨下是经家叙踊出菩萨眷属。第六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中下明踊出菩萨既出之后三业供养也。第七是诸菩萨从初踊出下经家叙踊出之时经劫数。第八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下经家叙四众遍见诸菩萨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正开发叙中本有二。从此下是第二明踊出菩萨与佛问答有四。即成四段可解也。

尔时弥勒菩萨此下是第二疑问序。就此疑问序中亦有二。第一明弥勒菩萨自问释迦。第二问他方分身佛下明菩萨自问分身佛。就弥勒问中自有二。第一经家叙弥勒欲问之意。第二正明说偈问。就此十九行半偈正问中自有三段。初一行偈未正问先逆请佛答。第二是从何所来下有十三偈正问。第三余有五行半结请也。第二十三偈正问中有二。第一两偈问踊出菩萨人身。第二十一偈问踊出菩萨师也。就两偈问人身中有二意四文。第一是从何所来一句问其从来处。第二以何因缘集一句问何所以聚在一处同时而出。第三巨身大神通下一行一句赞叹此菩萨结第二问也。第四为从何所来一句结第一问也。一一诸菩萨下十一行第二问此菩萨师为是谁。就中有二者。先有九偈牒菩萨眷属多少。从六万恒河沙至但已无眷属。第二是诸大威德下有两行正问觅踊出菩萨之师也。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此下有五行半偈是正问中第三结请也。

尔时释迦佛分身诸佛以下疑问序。中有二。此下是第二问。分身佛下菩萨自问分身。此中即答问为两阶也。

第三述劝序中有二。第一释迦告弥勒善哉以下正述弥勒能问。第二劝信劝信中长行偈为二。就长行中自有二。初汝等当共一心下正劝信只言不受外邪名被精进铠。自守善道名发坚固意也。第二出所信之理自有二。初有两句欲明开近显远之义。次有三句欲显三世神通益物也。如来今欲显发者此明开近。明八十年佛非是实佛。宣示诸佛智慧者明显远义。即是复倍上数也。后三句者诸佛自在神通之力此明如来过去神力益物。诸佛师子奋迅之力此明如来现在益物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明如来未来益物之力。此中密明此三种义端至寿量中方显此义。

尔时世尊以下劝信中第二偈颂有四行便为四意。初偈劝精进。第二偈劝信。第三偈诫莫生疑。第四偈诫一心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此偈第二略说寿命长远动执生疑。就此段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中自有二段。上弥勒问有三阶。初一偈逆请说。第二十三行正问。第三五行半结请也。今唯答第二阶正问。就正问中本有二。第一两行偈问踊出菩萨人身。第二十一行问其师为是谁。今先答第二问。问中本有二。初问眷属多少。第二正问师。今不答第一唯答第二师为是谁。佛今答言。只我是其师也。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以下追答第一问。问其人身上本有二意四文。今不答下二阶。娑婆世界之下答第一问。上问言是从何所来也。阿逸多此下即答上第二问。上问言此诸菩萨以何因缘集在一处同时踊出。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段。今此八行半颂上二段而文成三段。一行三句颂第一我是其师。次二行三句颂第二答人身。次志念力坚固下四行通颂前两段也。就第二二行三句中有四。与弥勒相应也。依止是世界一句答第一是从何所来也。常行头陀事下一行答第二以何因缘集也。如是诸子等下一行答第三赞叹诸菩萨。在娑婆世界下半行颂答第四为从何所来句也。

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是第三明大众怀疑致请。就此段中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大众有疑。即白佛言此下是第二正请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之中自有二。第一明疑第二正请。又就此两段中各开为二。明疑中有二者。第一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下先法说明疑。第二作父少子老譬譬说明疑也。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此下是第二正请。亦有二者。第一弥勒自述已解。第二然诸新发意此下正明为未解者请。

而说偈言此下十四行偈颂上正怀疑请来。上本有二。一者明疑二者正请。今就此十四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十一行偈颂上疑。第二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颂上正请。但上疑中有二。一者法说明疑。二者譬说明疑。今十一行偈中亦分为二。初有五行颂法说。后余有六行颂譬说。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是偈中第二即颂上长行中第二正请。但上正请中本有二。一者明弥勒自述已解。第二正为未解者请。今此三行亦分为二。初有半行偈颂第一明弥勒述已解。第二余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为未解者请。

如来寿量品第十五

此品明如来寿命以尘沙为量故言寿量品也。自此下竟入分别功德品半品以来是第四段。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就此第四段中亦有三段者。第一即此一品正广明寿命长远。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一段长行总为时众授记。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示同领解。又就此三段之中增一明义。第一段中有二。第二段中有三。第三段中有四。今且就第一正广说中有二者。第一明缘起第二是正广说。今就缘起中自有三阶一者汝等当信如来诚谛之语下明如来先作三过诫敕。第二尔时菩萨大众下明弥勒等四过奉受如来之命唯愿说之。第三尔时世尊下明如来又重诫敕也。

一切世间此下竟品是第二正广说寿命长远。就中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段。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第一是法说明长远相益物。第二譬如良医以下讫长行是譬说。今且就法说之中应有四段。但文略唯有三段。今玄出第三段。故为四段。何以知此。下譬中及偈中尽有是故得知。长行中应有第三段也。四段名字者第一明释迦如来过去世中神通益物。此即是上述劝序中言诸佛自在神通之力。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明如来现在中神通益物。此则是上诸佛师子奋迅之力。第三应明如来未来世中神通益物。此则是上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是法说中所无者今者玄出应下譬中及偈中有。第四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通三世隐显。明益物不虚妄止物诽谤之心。就此四段中各有三文。今且就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中有三者。第一明应身成佛寿长久但惑者谓言近。即是开近义也。第二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下明应家之本身寿命长远之相。即是显远义。第三自从是来下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就此三段中增一明义。第一有一。第二有二。第三有三也。今者言一切世间皆谓今释迦出释氏宫此下是第一明成佛实久但惑者谓近。此第一段唯一不开也。

然善男子此下是第二明应家之本已自成佛以来久远之相。就此第二自有二。第一先法说明寿命长远。第二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以下明为寿命长远作譬。就此譬中有三。一者先开长远之譬问弥勒。第二弥勒即答佛是长远。第三佛结合长远之譬也。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此下是第三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就此第三段自有三重。第一明过去益物之处。第二于是中间以下明过去益物之名不同。第三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正明益物。又就此三重各有三阶。第一明益之处中有二者。第一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此别的出益物之处。第二言亦于余处百千万亿下讫导利众生此下总出余处益物。第二过去益物之名不同中有二阶。一者言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正出过去益物之名不同。则言然灯定光只是释迦。第二言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此则释所以名字不同意。正以方便利益众生。是故有名字不同耳。从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第三正明益物。就中有二者。四意合为两双即作二。初明感应相关。后正明形教益物也。今初双中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此明即是感应之机。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者此明即是照机之智也。第二双者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下先明形益物。此明现生益物。亦复现言当入涅槃。此明现灭利益也。从又以种种方便说下明教益物。初正明说法不同。次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者明得益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是第二段明如来现在世神通益物。就此中亦有三阶。第一减四行。先明王宫不生而现生。仍道第二如是我成佛来甚大久远以下明双树不灭而现灭。中间第三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以下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神通益物。又就此三阶之中各有四重。第一明不生现生中有四者。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第二明如来现生。第三明而实不生。第四释所以不生而现生意也。

今者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此是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只由机乐小法德薄垢重。众生感佛出世。从为是人说我小出家得三菩提此第二明如来现生。从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此是第三明而实不生义。从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下此是第四。释所以不生而现生者只为教化众生故也。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此下是第二明释迦如来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就此中亦有四者。初一行半明教益物。第二或示己身以下明形益物。第三诸所言说下一句结教益物不虚。第四所以者何下通释形教两益物。又就此四阶之中第一第二第四各自有两阶。第三不开也。第一教益有两阶者。第一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门明教益物。吐言陈教皆是利益于物。第二言或说己身此下二句据别门明教益物。或说己身者说己身为他身。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何者今言或说己身即说己为他。故知我此丈六之体是燃灯如来家之分身。故此身非是我有。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故知宝塔品所明十方分身诸佛皆是我有也。第二形益中有两阶者第一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即是正报。第二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即是依报也。今者第一或示己身者或示自己身为他身。故如此国土人物八部大众然皆释迦所化众生。法主应是释迦。而法座上者遂是无量寿佛此即示己身为他身。或示他身者即是示他身为己。故如西方国土人物四众皆是无量寿佛所化之众。但法座上应是无量寿佛。而法座上者遂是释迦形容。此则是示他身为己身。皆明变他为己变己为他也。或示己事此下两句是形益中第二明身家之事。或示己事者此则示己事为他事形。故如西方无量寿佛自应有西方天龙八部听法。而彼佛眷属皆是释迦眷属弟子。或示他事者释迦自应有眷属。而眷属皆是无量寿佛眷属。此则是示他事为己事也。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此是第三别结明教益不虚。唯此第三不开。

所以者何自此下是第四通释形教两益。就此释中自有二。一者先释形益。二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下释教益。就释形益中自有三阶。一者明如来见众生有感形机。二者明所以见机之意。第三正释形益不虚也。言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此先明如来见三界众生有感形之机相。从无有生死此下有二句是第二阶明如来所以能见机之意。以无人法过患故分为二。前有一句明人家生灭法不可得。后有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也。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是第一如来久已断于生因。云何有生。若必有生可应有死。生既无有云何有死。此就一世为论。若退若出者死即是退生即是出。既无有死云何更生。此两句就隔世为谈也。前一无有句皆冠在四字上也。亦无在世及灭度者此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者者只是行人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此四句是第三阶。正释形益不虚。非实者既应有生灭。云何是实。非虚者为物生灭实有利益云何是虚。非如者如是实际既应有生灭云何是如。非异者生灭得益云何是异也。

不如三界此下是第二释教益不虚亦有三阶。第一有二句明如来能见应有感教之机。第二出众生机相不同。第三明说教利益亦异也。第一二句者初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此则将明如来见机无异以三界不见机人形如来。次言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此句正明如来能见机。以诸众生有种种性以下第二出众生机有性有欲有行有忆想。皆是感教机不同。从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以下。是第三正明说教利益亦异也。如是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就现在世明如来神通益物本有三。此下第三明不灭而现灭亦有四重。第一言如是我成佛以来竟常住不灭此明王宫生非实生。久以成佛以来云何是实生。第二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就寿命今犹未尽此下明不灭。第三言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下竟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正明现灭。第四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以下此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只为利益众生。就此释中自有四阶。一者正释所以现灭之意。由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贪著五尘六欲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为此义故所以现灭。第二阶从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讫如来难可得见叹佛世难值之意。第三斯众生等闻如是语此下是明现灭得利益之相。第四从是故如来虽不实灭下总结现灭之意也。就此四中第一有二重。第二有三重。第三第四阶不开也。第一有二重者初所以者何下二行明若佛久住。明不生善生恶。第二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下明生慢不生敬也。就第二叹佛世难值中三者。初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一行正明佛世难值。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半举恶人不值佛来释难值义。第三以此事故下结难值也。下二阶不开可解也。明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此下应有未来神通益物。文句略无今且玄推。作第三未来一段为下譬作本。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法说中本有四。此下是第四明如来通三世隐显益物不虚妄。亦有三段者。第一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先会诸佛道同。第二为度众生此一句明诸佛施教意。正明诸佛三世言教皆为度脱众生故。第三言皆实不虚此一句正明不虚也。

譬如良医此下是第二譬说也。就中自有二。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也。今先明开譬之中有四即为上法说四段作譬。但文句阙略而已。第一二行半为过去神通益物作譬。第二诸子于后以下二十一行为第二现在神通益物作譬。第三其父闻子以下一行为第三未来神通益物作譬。第四善男子于意云何下一行半为第四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作譬也。

就上过去神通益物中本有三。今不为前二阶作譬。唯为第三阶作譬。上第三阶中自有三重。今亦不为前二重作譬。唯为第三重作譬也。何者第一明应成佛实久而惑者谓近。今者不为此作譬也。第二即明真实成佛来久相其中自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明成佛来久自有三阶。一者作譬问弥勒。二者弥勒。答三者如来结答。亦不为作譬故前两阶不为作譬。唯为第三阶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作譬。上自有三段。第一自从是来先明过去益物之处。其中自有二阶。一别二总。今者亦不为此作譬也。第二出过去时益物之名不同。其中自有二阶者。正明益物之名。二者释所以名字不同利众生故。此二阶今者亦不为作譬。故前重皆两不为作譬也。第三从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下正明利益。今者有两行许正为此作譬。又上文中本有四意合作二双。今者作四段作譬。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者为第二照机智作譬。上云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也。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者超为第四教利益作譬。上云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令其发欢喜心。今言明练方药者。明如来妙达十二部经文。即是明练方义也。又洞识十二部经下之理即练药也。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者追为第一感机作譬。上言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也。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为第三形利益作譬。上有二句先云随其所应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明现生利益。今不为此作譬也。二言亦复现言当入涅槃此明现灭利益。今言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正为此作譬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此下为上第二段现在神通益物作譬。上本有三段。初先明不生而现生。次中间明神通益物。此明不灭而现灭。今为三阶作譬。第一一行半为第一作譬。第二诸子饮毒以下为第二作譬。第三余失心者以下为第三作譬也。上不生现生中本有四义。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第二明如来现生。第三明而实不生。第四释不生而现生意也。今唯为前二阶作譬。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下为第一见感生机作譬。上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者。明众生昔日已迳受如来正化。弃背之后遇恶知识受邪见教。各饮他毒药广起烦恼业如药发也。后轮转三途如宛转于地也。是时其父还来归家即此为上第二阶现生作譬。上言为是人说言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也。不为第三第四作譬也。

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此下为现在中第二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作譬。上本有四段一者明教益。二者明形益。三者结明教益不虚。四者释形教两益。今唯为前三段作譬。不为第四释形教两益作释。今者不次第也。初二行半为第二形益作譬。从父见子等苦恼如是已下追为第一教利益作譬。从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下为第三结教利益不虚作譬也。今先为第二形利益作譬。但上本有二阶。第一明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次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此中自有三文。第一诸子饮毒或失本心下明意业欢喜。第二拜跪问讯下明身业致敬。第三我等愚痴下明口业请也今通为上二阶作譬也。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以下倒为第二教利益作譬。但上本有二。初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用教益。今先为此作譬竟皆悉具足也。然法相有名譬如色也。有体相即如香也。此有义理则如美味也。故如苦集灭道等名为名。三苦为苦业。烦恼为集。三心灭处名为灭。戒定慧等名道。如是等名为体。逼恼故名苦。招集故名集。本有法还无名灭。通物故名道。如是等名为义也。捣筛和合此下即为上教益中第二阶作譬。上言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是苦是集等即捣也。苦应知等如蓰也。苦我已知等如和合也。其诸子中不失心者此下为上第三结教益不虚作譬。上言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也。

余失心者此下为上现在益物中第三不灭现灭作譬。上本有四阶。第一明王宫生不生。第二明灭不灭。第三明而现灭。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今不为前三阶作譬。唯为第四阶作譬也。上释中本自有四。第一见佛在世时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第二叹佛世难值。第三明现灭有利益仍生恭敬然种善根。第四总结现灭之意。今唯为前三阶作譬不为第四总结作譬也。今第一减三行为第一作譬。从父作是念以下五行余为第二叹佛世难值作譬。第三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以下四行为第三仍生恭敬生善作譬也。今者增一明义。第一有二。第二譬有三。第三有四也。第一譬有二者初余失心者见其父来下一行半正为见佛在世不生恭敬不生善作譬。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余释不生善意也。就第二譬中有三。第一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以下二行余正为佛世难值作譬。第二即作是言下二行为方便唱灭作譬。第三言作是教已复至他国下一行正明双林入于涅槃作譬。而诸弟子由未决定生涅槃之想者无异诸子见父至他国犹生未死之想。亦至闻使来方生死想。无异诸弟子见焚身之后分身舍利决定生于涅槃之想。遣使还者相传解言。只用如来灭后八斛四斗舍利为使也。就第三仍生恭敬生善譬中有四者。第一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下一句总明苦恼。第二而作是念若父在者下一行明忆父在时利益。内合可解。第三今者舍我远丧他国以下一行别明失父故忧恼。第四心遂醒悟下一行余正为生善作譬也。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此下即是第三义为未来世中神通益物作譬。上所无玄出者也。此中亦有三段。第一先明如来见未来世中众生有感佛出世之机也。第二即明如来应生则言寻便来归是也。第三咸使见之此正明未来世中利益之相作譬也。

诸善男子于汝意云何以下是第四段。即为上第四明如来三世隐显益物不虚作譬也。

佛言我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此中略不合第三譬唯合余三也。今先合第一譬上开譬本有四。我亦如是一句合第一譬如良医智慧聪达也。从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以下合第四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譬。不合第二第三譬也。上第二言明练方药善治众病第三言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也。为众生故以下合第二现在神通益物譬。譬本有三。今不合第一第二譬。唯合第三譬不灭而现灭也。就此第三譬中自有三。第一明见佛时不生恭敬。第二明佛世难值。第三明现灭仍生恭敬。今唯合第二佛世难值譬。就中自有三阶。第一父作是念以下明佛世难值。第二即作是言下明唱灭。第三作是教已下正明入涅槃也。今唯合第二唱入涅槃阶不合第一第三阶也。亦无有能此下即合上第四益物不虚妄譬也。

而说偈言此下有二十五行半。第二偈颂亦分为二。初有二十行半颂上法说。次如医善方便下有五行颂上譬说也。但上法说之中文有二段义作四段。今二十行半亦分为四段。初有两行颂上过去世中益物。次有三行颂上现在世中益物。次有十四行半义颂上未来益物。次一行颂上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也。但上过去中本有三。今不颂第一惑者谓近也。今初一行即颂第二正明成佛来久相。次一行颂第三正明神通益物也。但上第二长远相中有法说譬说。今此一行唯颂法说。次一行颂上第三正明神通益物。上有三。一者明化物处不颂也。二名字不同亦不颂也。唯颂第三正明利益。上本有二。一者感应相关今不颂。唯颂第二正明利益。正明利益中本亦有二。一者形益今不颂也。唯颂教益。但上教益之中本自有二。一者正明教益言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今上半行颂此也。二明教称众生言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今下半行颂也。为度众生故此下三行颂上现在益物。上有三段今不颂第一不生而现生四阶。不颂第二正明神通益物之相四阶。今唯颂第三不灭现灭段也。但上本有四阶。第一明王宫生非实生。第二明灭非实灭。第三明而现唱灭。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意。今不颂第一第二唯颂后二阶。为度众生故下两行颂第三现唱灭度。从众见我灭度下一行颂第四释。上本有四今唯颂第三众生见灭度乃至恭敬之心也。众生既信伏此下有十四行半即义颂未来也。今判有四段。初有五行半先明如来未来三过出世。第二一行出未来益人之处。第三七行释疑。第四一行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第一三过出世者初行两行半。一过出世余国有众生下一行半又明一过出世。从我见诸众生此下一行半复明一过出世也。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下一行第二即出未来益人之处也。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下七行是第三释疑。疑无净土就中自有四。第一两行正明劫尽而净土不灭。第二诸天击天鼓下一行明三宝常在。第三我净土不毁下二行明罪人不见。第四诸有修功德下二行明有福人常见也。我智力如是下一行第四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汝等有智者此下一行颂上第四不虚也。

如医善方便此下五行颂譬说。就中自分为二。初一行颂开譬次四行颂合也。但上有四譬今略不颂第三也。今一行之中初一句颂上第一譬也。为治狂子故下两句即颂上第二譬也。无能说虚妄一句即颂上第四譬不虚也。我亦为世父此下四行颂合譬。亦略不颂合第三也。初半行颂上合第一譬也。为凡夫颠倒下有两行半颂合第二也。每自作是念下一行颂合第四不虚也。

分别功德品第十六

此品中分别闻法华经所得功德多少故为品目。自明果中第四段广明寿命长远。断疑生信自有三段。第一正明长远。第二总受记。第三弥勒说偈以下明示同领解。今此下是第二受记就中自有三段。第一先明经家叙时众闻说寿量得解之相。第二正受记。第三正经家述诸天供养之相也。

于时世尊此下是第二正受记就正受记中自有三种受记。第一举增道授因地记。第二举损生授果地记。第三授外凡夫发心记也。但授因地记中凡有六种记即是授六地记也。第一得无生法忍此明住前菩萨闻说法华经佛命长远之相。进得登初地。始出凡界冥会无生。以初得故受无生之名。是故十地经叹初地菩萨言生在佛家。种性无可机嫌。即结言以不动法故。二得闻持陀罗尼门者此明初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二地。陀罗尼者外国之音。此间言总持。三得乐说无碍辨才者此明二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三地。四无量旋陀罗尼此明三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四地。旋陀罗尼者是周遍总持。五能转不退法轮者此明四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五地。五明不退。六能转清净法轮者此明五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六地。六地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光明现在前。如此法门颁类不同者此为复依估。各举一种法门配六地也。

复小千国土下此是第二寄损生授果地记。所言果地记者此中皆举果以明损生。此是但人解此损生不同。今且就一家所习。从七地至金刚心凡有九品作损生之义。但烦恼是生因七地以上果报无有期限难可得判。只就断烦恼品数百千万种。今就一种作义。从七地以上至金刚心断烦恼凡作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也中上.中中.中下也下上.下中.下下也。何者七地所断者作二品上品上中品。八地所断者作二品上下品中上品。九地所断者作二品中中品中下品。十地所断作二品下上品下中品。金刚心所断者作一品下下品。此九品烦恼皆得生故言九生也。若依十地解忍者地地之中各有三忍。今欲消此经文故七地以上各有三忍。六地菩萨闻寿量之说得登七地下忍。即断一品烦恼。所余八品为八生作因故言八生当得菩提。七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七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即损二品生。即七生当得菩提。七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三品生。余有六品烦恼即是六生当得菩提。八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四品生。余有五品即是五生当得菩提。八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五品生。余有四品即是四生当得菩提。九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六品生。余有三品烦恼即是三生当得菩提。九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七品生。余有二品烦恼即是二生当得菩提。十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八品生。余有金刚心所断一品烦恼即是一生当得菩提。但文句略故从八生仍超至四生也。

复有八世界此下是正授记中第三授外凡夫等记摄退堕人也。

佛说是等菩萨得大法利时自此下竟长行是授记段中第三段。此明经家述于时天众设种种供养之相也。

尔时弥勒即说偈言此下有十九行偈是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即是领解之义。就此领解中自有四段文句。初有两行是第一先称赞时众得解寿量故欢喜。第二或住不退地有九行颂佛长行正是领解之义。第三雨曼陀罗有七行明弥勒自述于时事不颂上长行。有人言。颂上长行上是出经者述取于时供养之相。佛尔时无言无说。不容用弥勒偈颂经家语。佛名闻十方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或住不退地此下有九行是第二正颂佛长行。正是领解之意。上佛正授记中本有三。一者授因地记。二者授果地记。三者授外凡等记。今就此九行自分为四段。第一或住不退地下有三行即颂上第一授因地记。第二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下有四行即颂上第二授果地记。第三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下有一行颂上第三授外凡中发心记。第四言世尊说无量下一行总结授记此不颂上也。雨曼陀罗此下有七行是第三弥勒自述于时事也。佛名闻十方此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自此下十一品半是第三大段流通说。前言流通中有二。从此下竟妙庄严王品十品半是此第一化他流通。第二余有普贤劝发品。是自行流通。前又解言。两流通中各开有三。今且就化他流通有三者。第一从此下竟常不轻品三品半经叹能流通者勋深报重。以命觅通经之人。此即命下方菩萨。但下方诸人未被前命故。第二即是神力品中初五行一文即是下方之徒堪通经者受命。第三从神力品中佛于文殊师利大众前出广长舌下尽妙庄严王品凡有六品半经。正付属文。就此三段中第一第三各开为三。中间不开且明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此半品就因门命觅通经人。第二随喜品举因果命觅通经人。第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此二品单举果命觅通经人。何以得知。此品中明闻经功德。闻经功德即是因。后二品明得六根清净。即是果也。随喜功德品中明格量闻经功德。亦明得人相具足。故得知因果双明。就此三世段中各有二。且明第一段中有二者。第一就佛在世明四品人闻经功德。第二就佛灭度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今者就第一先明佛在世四品人者即作四段。第一品人中自有长行有偈颂。下三人皆无偈颂。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此是第二品人也。何况广闻是经此是佛在世第三品人闻经功德也。阿逸多若男子女人闻我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是佛在世第四品人闻经功德也。

又复如来灭后自此竟品是第二就佛灭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自有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五品人中唯初第一品人明闻经直起随喜心不生诽谤而已。此人功德最劣又不格量直有长行又无偈颂。留此第一品人将入随喜功德品中。格量国城布施乃至教化一切众生皆令得四果。由自不如此第一品人闻法华经起随喜心。此义至随喜功德中当更明也。第二何况受持读诵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此是第二品人闻经功德。此不道用头实戴如来行。只言尊重如来无异头顶戴也。第三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此下是第三品人闻经功德。第四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下是第四品人闻经功德。第五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下是第五品人闻经功德。

第二偈颂颂长行不颂第一品人。此下十九行半偈分为四段。第一五行半偈颂上第二品人。若能持此经者此下三行颂上第三品人。若有信解心此下又有三行超颂上第五品人。况复持此经兼持戒此下有八行追颂上第四品人也。

随喜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中格量闻法华经生随喜心。所得功德多少仍为品目也。第一命通经人中本有三段。上半品以就因门命觅通经之人已竟此品。是第二双就因果门命觅通经人。下余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二品是第三单就果门。明通经得六根清净之报。以命觅通经。本言三段中例开为二。此品中有二者。第一是弥勒问。第二是如来答。今弥勒所问者即是上分别功德品中明佛灭度后五品人中第一最下品一人。上言又如来灭后有人闻此经而不毁起随喜心。此人既未被格量。今开弥勒问端。是故将此人来此品中格量其功德。弥勒今者正问出此人。又就此两段各有二问。中二者长行与偈为二可解。佛答二者亦以长行与偈为二。但佛答长行中格量五品人功德即成五段。从初下有三十二行半。从初人明五十人展转相教最后第五十人闻法华功德无量。何况最初人功德。第二品人故来诣僧坊功德无量。第三人明于讲处劝人坐听得果报之相。第四品人又在于会外劝他人往听。第五品人能专心听法。复能为他人说法。

就初品人中自有六阶。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第二诫令谛听。第三举五十人问弥勒。第四弥勒答。第五佛会通。第六结答。况此人功德。但止五十人为数。五十人相教不同有三种。一者转胜。二者平等。三者转不如。今就此三中有难有易。转胜者难得。平等者希有。唯有转不如者多。今从多论闻五十人中最后者不如。此人功德已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何况最初闻经者起随喜之心。此意正答弥勒问。从阿逸多其第五十此下是第二阶将欲取第五十人格量况出最初人。诫弥勒令谛听。从若四百万亿此下是第三阶。作财法二施所得功德问弥勒。明施主用珍宝布施四生众生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珍宝。又教化若干众生皆令得四果。此施主由自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难者言。四生众生蛇蚖等云何有发白面皱之相。复云何今已乘车乘著璎珞。旧解言。假设此等众生一时变成人然后用珍宝布施。既施之后次复能教化令得四果。所以言如此然由不如闻法华经起一念随喜心。解释言。此人虽顿舍国城复令得四果。此即是世间果报不免生死。今此人既闻法华经所说五百由旬应度佛果妙极应往。此人于时起一念决定一心离此生死求彼佛果。如此功德实广。然菩萨本以自行为端化他为首。发心度五百由旬远求佛果。然化他之心令六道众生离五百险难同得圆极妙果。是故此心深广实。非施国城四果格量也。又闻此法华经植福无此。具六根清净胜妙果报非算可数。问者言昔日三乘中菩萨以自发广化之心起远求之意。若尔今昔何殊耶。解释者言。昔日菩萨止言断除正使及习气仍得究竟。今日方便更明险难远长应去应度。是则昔日自行化他两行不成。今日自行化他两行成就。不可用昔之短狭。类今日之广长也。从弥勒白佛言下是第四也。如来即会此人功德。从佛告弥勒我今分别语汝下是第五也。从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下是第六佛结答。况此人功德也。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此下是第二人功德。前一人正是格量也。此下四人皆是广出也。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此下是第三人也。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此下是第四人明在会外闻说法华仍劝往听也。阿逸多汝且观是此下是第五人也。

而说偈言此下十八行偈是答中第二。颂上长行中五人。初有九行颂第一人。次有五行超颂第四人也。次有两行追颂第二人也。次有一行颂第三人。次有一行颂上第五人也。但上第一人中本六阶。今九行中不颂第四。今初一行半颂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也。最后人获福此半行颂第二诫令谛听。如是大施主下有五行即颂上第三举财法二施问弥勒也。既不颂第四弥勒答佛故从最后第五十此一行即颂第五如来结会也。如是展转闻此一行即颂上第六结答也。若有劝一人此下五行仍超颂上第四人也。若故诣僧坊此下两行追颂上第二人也。若于讲法处此一行颂上第三人也。何况一心此一行即颂上第五人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功德。是故经家仍为品目也。此下两品是第三段。单据果门中命觅通经人。就中亦有两段。第一此品正明据果命觅通经之人。第二常不轻品即证此果报不虚也。今且就此品中自有二段。第一先总明闻经得六根清净果报。第二广别出六根清净之相。从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下是眼得八百鼻得八百身得八百。三八二十四合即是二千四百功德也。次耳得千二百舌得千二百意得千二百合即是三千六百。就前合成六千功德。此六千功德皆是举因目果。众生起善不出三业十善。十善有二。一者止善二者行善。今且就止善作论。此十善修习之法皆互相显助。何者故。如持不杀戒为首次修余九善助成。乃至持正见作头余九助成。如是更互相助仍成百善。然此百善便立菩萨之意有四百。何者。自作百善一百也。教人行百善二百也。随喜人行百善三百也。又赞叹人行百善四百善也。然此四百就五种法师上作。但就受持法师亦有四百善。何者。自受持教人受持随喜人受持赞叹人受持各一百。此即是四百善。读经之时亦有四百善也。诵经之时亦有四百善也。解说亦四百书写亦四百。是则四五二十即是二千功德也。然菩萨位心欲令万行皆进。有下品二千。次修中品二千也。次修上品二千也。便成六千功德。此六千功德共得感一根如似五戒共得人身。但欲示自行化他功用显昧配于六根。三根自行化他功用不如。三根自行化他功用胜。是故三根各得八百。三根各千二百也。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味。今云何言金银诸珍闻香悉能知。解释云。但闻藏香即知有金银也。今此持经果报不可思议。如似一切知人六根并用众尘俱知。

常不轻品第十九

此品中明如来昔日为菩萨时为四众说同归之义。记四众得佛常说不轻之言。四众仍号此菩萨为常不轻。是故仍为品目也。单举果命通经人。中有两段。此品是第二。举不轻现得果报证不虚也。今就此品中大判有二段。一者长行二者偈也。今就长行中有五段。第一举是非相形命觅通经人。第二先谈事本也。第三正明本事也。第四叹经。第五因此仍劝人受持也。今言举是非者若有谤此经之人得恶报。如上火宅偈末所述也。若能通经者得六根果报。如上法师功德品所明也。得大势乃往古昔此下是品中第二段先明事本。二万亿威音王佛尔时有一菩萨此下是第三段正明本事也。今就此中自有二。第一先明行善恶二因。第二是比丘临终以下明得善恶二果。今明行因之中善恶相间自有六阶。第一先明常不轻礼拜记人当果行善因也。第二明恶人行因从四众之中是也。第三明此菩萨行善因从如是经历多年下是也。第四又明恶人行恶因从说是语时下是也。第五又明此菩萨行善因从避走远住下是也。第六又明恶人行因从以其常作此语故下是也。是比丘临欲终时以下是第二明得善恶二果。此中自有二。第一先明善人得善果即是常不轻也。第二明恶人得恶果。就此二重中各有二。就第一明得善果中有二者。第一先明得果。第二仍会通古今也。且就明得果之中自有六阶。一者先明具闻威音王所说二十千万亿偈故即得六根报也。第二得是六根清净已下明得更增寿教化众生果报。第三命终之后下明又值日月灯明佛。第四以是因缘下明值云自在王佛。第五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下明又值千万亿佛说法华。第六从功德成就当得作佛下明得作佛也。得大势于汝意云何此下是善果中第二会通也。得大势彼时四众此是第二明恶人得恶果。就中亦有二。初作三重明得恶果。第二仍会通也。三重明得恶果者。第一先明不值三宝也。第二从千劫下正明得恶果也。第三从毕是罪已下仍得妙果。是则显菩萨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正由常不轻菩萨为化外缘故也。得大势于汝意云何此下是第二会古今也。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此下是长行中第四叹经也。是故诸菩萨此下是第五仍劝人受持也。

而说偈言此下有十九行半是品中第二段。重颂长行上长行中有五阶。今不颂第一举是非也。今初一行半先颂第二事本。从是佛灭后此下十四行颂上第三本事也。次有两行颂上第四叹经。次两行颂上第五奖劝也。上第三中本有二。先明行善恶二因。次明得善恶二果。今十四行中四行颂行因。十行颂得果。就上明行因中有六阶。今者唯得颂三种。初三行先颂行善因也。次言诸人闻已半行颂行恶因也。不轻菩萨下半行颂善因也。其罪毕已此下十行颂得果。亦分为二。初有五行颂善果。次有五行颂恶果。上善果中本有二。一者正明善果。二会通。今四行半颂果。半行颂会通。上正明果中本有六。今者唯得颂三。第一第二第三时四部众下明恶人得果。上长行中本有二。第一正明得果。第二会通。今者一行半颂得果。三行半颂会通。上得果中本有三。今者唯颂第四。亿亿万劫下两行颂长行中第四叹经也。是故行者下两行颂长行中第五奖劝受持也。

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明如来有八种神力仍为品目也。就化他流通中本有三段。此品中初有五行一字。是第二段堪通经者受命流通不开也。尔时世尊此下有六品半经是第三正明如来以经正付嘱也。前又解言。此三段之中前一后一各有三段。中间不开也。今此中有三者。第一此半品先明付嘱缘起也。第二嘱累一品正明付嘱也。第三有五品经明示物通经轨则也。今且明缘起之中自有两段。第一长行第二偈颂也。就长行之中自有两段。第一先明神力第二因此叹经劝行也。今且明神力之中有二。第一先列所为时众。第二正明神力凡有八种神力。而文成六段。第一先明长舌与放光合为一段也。一时下是第二段又明两种神力。即是謦咳与弹指二神力也。地动下是第三段明第五神力也。欲使六道众生尽发动通经意。其中众生下是第四段。此明第六神力。正明如来神力令大众彻见十方也。即时诸天下是第五段明第七神力也。明诸天唱告使众生供养。所散诸物下是第六段明第八神力表所修诸善感当来佛果也。尔时佛告上行等此下是长行中第二段。因此仍叹经劝行也。

而说偈言此下十七行偈是第二段颂上也。亦分为二。第一四行颂上第一先明八种神力也。第二嘱累。是经故下有十三行颂上第二叹经劝行也。

嘱累品第二十一

此品第二正明如来以经付嘱时众因名品目也。此品中大分为三段。第一正明如来以经付嘱。第二明时众即受付嘱。第三明如来示付嘱事毕相也。又此三段中各有三。正付中有三者。第一正明以经付也。第二释付嘱之意。从所以者何是也。第三结付嘱。从汝等亦应下是也。时诸菩萨此下是第二受付嘱。亦有三者。第一先明内心欢喜。第二从益加恭敬下明外形致敬。第三俱发声言下正明受付嘱也。尔时释迦此下是第三段示付嘱事毕之相。亦有三者。第一先唱分身诸佛各随所安也。第二还闭多宝佛塔从多宝下是也。第三明大众欢喜从说是语时下是也。

药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药王昔日苦行通经仍为品目名也。此下有五品。是第三段示物通经之轨则。但上明因之中已明轨则。此中复明轨者。但前入如来室等明法等。明法为通经之轨。此中正以药王等以人为轨也。此五品示物通经之轨。今判为三段。第一有药王妙音观音三品正示物通经之轨。第二陀罗尼品即奖劝时众有退没者以说神咒护此通经人。是故不可不弘经也。第三妙庄严王本事品即显通经有利益转父邪见以归正解也。今且就第一段中自有两段。第一此药王品先明苦行通经为物作轨也。第二妙音观音两品明普现色身弘经益物。若明药王苦行者下二人亦然。若明后二人普现色身弘经益物药王亦应尔。是故彼此互举影向相显。但此药王是旧邦菩萨。妙音观音等是他土大士。但妙音是东方菩萨。观音是西土大士。虽复东西两殊同集一处。为欲表同归之理证莫二之说也。

今且就此品中大判为四段。第一是宿王华作问也。第二如来答也。第三经家序说此品中得利益。第四明多宝赞叹时众中宿王华能问也。中有三。第一正问药王难行苦行事。第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一句请说。第三诸天龙神下出所为徒众也。

尔时佛告此下是品中第二段如来答也。今就此答中自有六段。第一先明事本。第二尔时彼佛下明过去佛为此菩萨说法华经。第三一切众生喜见下正明本事苦行流通此经。第四佛告宿王华下即会古今。第五宿王华若有发心下劝通经。第六宿王华譬如下广叹经正明流通也。从尔时佛告宿王华下十一行余是第一明事本。尔时彼佛此下是佛答中第二。明昔日佛为此菩萨说法华经也。是一切众生此下是佛答中第三段正明本事也。今就此中自有四段。第一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下明闻经修行。第二从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下明得现果。第三即作是念以下明知恩念报恩。第四即时入是三昧以下正明报恩供养也。就此第四自有二。第一先明现身供养。第二后身供养。且就现身供养中自分为二。第一即时入是三昧下先明财物供养。第二从三昧起而自念言下正明烧身供养。今且就明烧身供养中自有五阶。第一先明念欲烧身也。第二即服诸香下明服香。第三从满千二百岁下正明烧身。第四其中诸佛以下诸佛叹。第五其身火燃以下明所经时节。从一切众生喜见此下是第二明后身供养。就中自有二。第一先明供养缘起。第二从尔时一切众生喜见下正苦行通经。今且就缘起之中自有九阶。第一先明现生王家也。第二即为父王下为王说本因缘。第三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下明已语王道欲供养净明德佛。第四白已下明升空而往。第五往至佛所下明至佛所致敬。第六尔时一切下明白佛道。佛那得犹在。今不用此解。只是自庆言我犹故及世尊在世也。第七明日月净明德佛答言涅槃时至也。第八明从又敕下即明净明德佛以法付此菩萨也。第九如是日月净明下明净明德佛下入涅槃也。明缘起竟。尔时一切此下是第二正明后身苦行通经。今就此中自有四段。第一先明见佛灭度生恋慕之心。第二即以海此岸栴檀明焚身供养。第三火灭之后明供养舍利。第四尔时一切下明仍舍臂供养。就此第四段中自有七重。第一从此下告大众欲烧臂。第二作是语已下正明烧臂。第三令无数求声闻众下明时众得益。第四尔时诸菩萨下时众忧恼。第五于时一切众生喜见下明发誓。第六作是誓已下明臂复本。第七当尔之时明感动之相也。佛告宿王华于意云何下佛答有六段。此是第四段会通古今也。宿王若有发心此下是第五仍劝人苦行通经也。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下是第六广叹经正明流通。就中自有两段。第一叹经。第二是故宿王华以下正明流通也。就此两段各有二阶。叹经二者初总叹此经一部。次宿王华若有人闻下别叹。此二阶各有三重。总叹中有三者。第一譬如一切川流下十譬格量叹。第二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下名当体叹。第三若人得闻此法华经下举功用叹也。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以下是第二别叹。就中亦有三者。第一从此以下举现在世为叹。第二若如来灭后下举未来世为叹。第三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下总结叹也。第二正明流通中有二者。第一是故宿王华下以此一品付嘱流通。第二宿王汝当以神通下以此一部付嘱正明流通。就中有正有释也。

说是药王品时此下是品之第三段。即是经家叙说品得利益也。

多宝如来此下是第四段明多宝如来仍赞叹宿王华能问也。

妙音品第二十三

此品中述此菩萨普现色身神力之事仍以此菩萨为品名也。此下两品是示物通经轨则中第二明此二大士普现色身弘经益物。此意已如前述也。今就此品中大分为六段。第一先明如来放光召妙音令来。第二即白净华智佛下明彼菩萨被命发东方来此土。第三尔时华德菩萨白佛下正明妙音普现色身通经之轨。第四说是妙音品时下明东西二处人天有利益。第五尔时妙音菩萨供养释迦下明此菩萨见普现色身既竟仍辞此间佛还东方。第六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下明经家述时众说品有利益也。

今第一如来放光召中自有三阶。第一先明此光傍照余国也。第二过是数已下明此光的照此菩萨国也。第三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下明如来光的照此妙音身也。

即白净华下是品中第二段明此妙音受命而来。此中自有五段。第一先明妙音辞佛而来。第二明彼佛仍诫敕此妙音。第三妙音奉受诫敕之旨。第四明此妙音示从彼来相。第五正明妙音发彼而来也。今先有四行许是第一明妙音辞彼佛而来也。尔时净华智佛此下是第二明彼佛诫敕之也。妙音白佛言此下是第三奉如来诫敕之旨也。于是妙音此下是第四段示从彼来相。只就此第四段中自复六阶。第一明现宝莲华于此间也。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文殊问佛此瑞相之意也。第三尔时释迦下明如来答文殊。第四文殊白佛下明文殊仍愿见此妙音。第五尔时释迦下明释迦答道多宝如来自当为汝唤。第六时多宝佛下明多宝佛即为文殊唤此妙音。

从于时妙音以下是第五段正明妙音发来至此。就此第五段自有九阶。第一先明妙音与眷属而来。第二所迳诸国以下妙音于路现神力之相。第三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下明经家叙此人形。第四入七宝台下明妙音乘宝座而来至。第五到已以下明既至此间设供养。第六而白佛言下明妙音传彼佛相问讯。第七世尊我今欲见下明妙音白佛道愿欲见多宝佛。第八尔时释迦下明释迦即为白多宝佛。第九尔时多宝佛下明多宝佛于宝塔中遥命妙音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此下是品中第三段正明妙音普现色身弘经。此中自有两番问答为二段也。今明初番问答中问唯一也。佛答中自有四阶。第一正答妙音往昔行妙因今日得果。第二华德于汝意云何下仍会通古今。第三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下广明此妙音普现色身弘经。第四华德妙音成就下结答也。尔时华德菩萨白佛此下是第二番问答。明三昧名也。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此下是品中第四段明东西二国得益即得此三昧也。

尔时妙音菩萨供养释迦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妙音既说普现色身竟仍辞还国。此中自有三阶。第一先明辞如来也。第二从所迳诸国下明妙音去时于路现神力也。第三既到本国下明至彼恭敬彼佛也。

从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下品去第六段明经家叙时众得利益也。

观世音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者可有四名。一名观世音正言观世间音声而度脱之也。二名观世音身即是观众生身业而度脱之。三言观世意即是观众生意业而度脱之也。四者名观世业此则通前三种。问曰。若尔何故只为观世音耶。解释者言。但行口业则易身意两业行善则难也。且娑婆世界多以音声为佛事。是故从观世音受名也。今就此品中亦有六段。第一先称叹此菩萨也。第二从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此下则正明普现通经也。第三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以下仍劝人供养此菩萨也。第四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以下结叹此菩萨也。第五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下明持地菩萨寄也。第寄此品末仍叹观世音之德也。第六临品末佛说普门品时以下明说此品时得利益也。

今且明第一叹中有二。即问答为二也。今明佛答中自有两段。第一先依名叹。第二从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下名为格量叹也。依名叹中有四。第一先叹观世音。第二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下叹观世意。第三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下叹观世身。第四是故众生皆应受持下结劝受持也。就第一观世音中自有三。第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下总明观世苦声。第二若有受持观世音菩萨名者下别明观世音救七种难。第三无尽意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下总结叹也。第二救七种难者第一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下一行半救火难。第二若为大水所漂下咸一行救水难。第三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下五行半明救风难。此中虽通罗刹未明罗刹也。风本无色正明此风吹起黑色故言黑也。第四若复有人临当被害下咸两行救刀杖难。第五若三千大千下两行半救罗刹难。第六说复有人若有罪下两行救枷锁难。第七若三千大千国土下六行余救盗贼难也。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竟巍巍如是是第三总结叹观世音也。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此下是第二叹观世意。就中自有二。第一正叹也。第二从无尽意下竟是故众生常应心念结劝也。若有女人此下是第三叹观世身。就中亦有二。第一正身业礼拜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亦第二从无尽意下竟福不唐捐结劝也。是故众生此下是第一依名叹中第四总结叹也。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此下是第二格量叹。此中亦有四阶。第一佛先作格量功德问无尽意也。第二答佛甚多世尊也。第三佛言若复有人下明如来结会。第四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下总结叹也。

无尽意白佛言此下是品中第二段正明普现色身弘经。自有二。第一问第二佛答也。今且明问中自有二意三文。一问言云何游于娑婆此问形也。第二问言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此问教也。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此是第三总结前问。形教两法都是方便之力也。佛答中有二。第一正答第二结答也。就正答中凡有十九应以。一一中皆答上两问。现形即答前问形而为说法即答后问教。今初句若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明众生根性。后句例皆如是。经文略无众生也。无尽意是观世音下是第二结答也。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此下是品中第三段劝人供养观世音自有七阶。第一明如来正劝供养。第二明无尽意即受佛教舍璎珞供养也。第三时观世音菩萨下明观音不受。第四明无尽意请受也。第五尔时佛告下明如来自命观世音令受。第六时观世音下明观世即受。第七分作二分下明此菩萨既受之后仍行回施也。

无尽意以下是品之第四总结叹观世音也。

尔时持地菩萨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持地总叹此观世音之德也。

佛说是普门品时此下是品中第六段明经家叙说品得利益也。

陀罗尼品第二十五

此品中明陀罗尼神咒仍为品目也。明示物轨则中本有三。前三品正明以人为通经轨则也。今此一品是第二意则明如来说大神咒奖劝弘经拥护通法大士。今就此品中大判为三段。第一有一番问答先格量通经人功德。第二尔时药王下又有一番问答正明五人说神咒拥护弘经人也。第三说是陀罗尼品下一行明时众得利益也。五人者第一药王第二勇施第三毗沙门天王第四持国天王第五罗刹女。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若依药王菩萨本事品者应言净藏净眼品。但此正是往古国王邪见炽盛不信三宝。然净眼二子是大菩萨而应生此家。转王邪见之心得正见之解。从所化受品名故为品目也。今就此品中大判有六段。第一先明事本。第二仍称叹二子有深德美行。第三明云雷音王佛为说法华。第四正明二子化父本事。此是品之来意。第五段仍会通古今。第六段明经家叙说此品时众得利益也。

今先明事本国劫名字如来之号也。

从有二子此下是第二先称叹二子有深德美行也。

尔时复彼佛此下是第三段彼佛为二子说法华经也。

时净藏净眼二子此下是第四段正明二子化父之本事。就此中自有三段。第一先明化父缘起。第二于是二子下正明化父。第三时父见子神力如是下明父王朋二子白母往佛所也。第二母告子言下明其母告子导父王邪见。第三净藏二子下明二子生怨叹之念。第四从母告子言下明劝子化父也。于是以下第二正明二子作十八变化父王也。时父见子此下是第三明父王受化。就此中凡有十四阶。第一先明父王与子问答也。第二于是二子下二子与母问答也。第三于是二子下明二子劝父母往佛所也。第四彼时妙庄严王下明王眷属堪受法正化也。第五二子如是下叹二子化父王之德。第六于是妙庄严王下明王及眷属往佛所也。第七尔时彼佛为王说法下此二句明如来为王说法也。第八王大欢悦下明王闻法得利益仍供养。第九时云雷音下明佛为授记也。第十其王即时下明王出家修道也。第十一即升虚空下明王既得解之后述报子恩也。第十二尔时下明如来述此二王子实是善知识也。第十三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明王称叹佛德也。第十四说是语已礼佛而退此两句明辞佛还国也。

佛告大众此下是品中第五会通古今也。

佛说下是品之第六段。明经家叙说品时得利益也。

普贤劝发品第二十七

此品中明普贤从东方来劝人自发闻经之因。故为品名也。但经有三段。第三段流通中本有二。第一有十品半是化他流通。今此一品是第二自行流通。若不受持者此经于此人则不流通。若自受持者此经于此人则有流通之义也。本言两段之中各有三。今此中有三者。第一先明此菩萨从东方来。是劝发之由也。第二白佛下正明劝发闻经。第三临品末是经家叙说品得利益。

今且明初段中自有四阶。第一正明普贤从东方来。第二所迳诸国土下明神通之相。第三又与下明普贤眷属之相也。第四到娑婆下明至佛所致敬也。

白佛言此下是品之第二段正明劝发之义。就中宾主相简有四阶。第一普贤先问如来劝发之行。第二佛告智贤下明如来即答劝发之行。第三尔时普贤白佛下正明普贤菩萨奖劝也。第四尔时释迦赞言下明如来述成奖劝。又此四段之中各有三别。初有三者。第一先道为此经故来也。第二唯愿下明请答也。第三从若善男子下正问也。佛告此下是第二佛答明劝发之行也。此中亦有三者。第一总唱有四法之数也。第二一者下别出四法之名也。第三善男子下结答也。尔时普贤此下是第三段普贤正劝人行此四行。就中亦有三者。第一总劝也。第二别劝第三结劝也。是人若行若立下是第二别劝。就中自有四种劝。第一先明灵瑞劝。正言若能受持者我当乘白象护之也。第二从亦复与其下明神咒护。第三若有受持下明佛神力护。若能受持此经者诸佛神力护之。第四若但书写下举果报劝。若能通此经者得好果报也。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此下第三结劝明普贤自誓发弘经之志引物之情。即结也。尔时释迦此下是第四如来述其奖劝。就中亦有三者。第一先述其灵瑞及神咒两护劝也。第二当以神力下即述成上佛护劝。第三从普贤若如来下即述成举上果报劝。番取即得也。

佛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此下是品第三段。明经家叙说此品时得利益也。

法华义记卷第八毕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